2009年1月29日

"願為僕人"實踐小故事

在這小小的領域中,伙伴們可分享生活的小故事
透過此網站聯繫彼此的情感,

也相互叮嚀使之不忘自己曾在派遣禮中許下的心願,
願我們都是服務領導者,

愛身邊的親友,愛這世上的每一個人,
讓世界更加美好!






傾聽與改變
我的學生家長,苦惱於孩子不想到校上課(結交偏差行為朋友,導致作息不正常,白天在家睡覺),但總是找遍理由與藉口爲孩子請假,在她與我溝通的過程中,我們常是雞同鴨講,各說各話。我的期望是家長能面對問題,體認孩子的偏差行為,接受資源及協助;但家長總是一再逃避現實,再三認為是學校管教無方,以及老師們對孩子的誤解(老師看錯人,只是長得像而已……)。
因為先前不愉快的溝通經驗,每次與家長會談或是電話聯繫,我心裡總想著:我只能給予建議,她不會接受我的幫助,或是她又要編織什麼合理化的藉口
……。果不其然,ㄧ樣還是無解,ㄧ樣沒有交集,更突顯出自我的沮喪與無能。
在課堂上,思伶老師的一席話,猶如當頭棒喝,點醒了我:「假如我是對方,我現在需要什麼?……照對方所需要的去做。用他人的方式,服務他人。」我決定改變自己,放下刻板的判斷,更用心的傾聽孩子母親的需求。我聽到她內心的聲音,她需要的不是真相,而是支持與同理(因為她早已知道真相)。
ㄧ大清早,我用了「吸引力法則」,希望孩子的母親會接我的電話,但仍無法接通,我在手機中留言。首先表達對孩子的關懷,同理母親每天叫孩子起床,但孩子卻相應不理的無奈。再來轉達「親子成長團體」的訊息,仔細說明了課程內容,以及心理師的服務,並表明最棒的是:全部課程是免費的,且是利下班後時間。我用盡極可能的溫柔語調,表示多麼期望家長能夠撥冗參加。奇怪的是,留言結束後,我的內心好輕鬆。
神奇的事發生了,當日午休結束後,孩子的母親回電表示願意參加「親子成長團體」,令我驚喜萬分。我趕忙告訴她:「我立刻將報名表及課程內容寄給妳,好嗎?」母親的回答更令我訝異:「老師,不用啦!寄信又要花你的錢,請你把信放在警衛室,我下班後騎車去拿,好嗎?」如此「精準又體貼」的對話從未有過。掛上電話,我將資料準備好,輕輕的放入信封,寫上孩子母親的名字,帶著神奇的笑容走向警衛室。我心裡想著思伶老師的話:我改變自己,而讓對方願意改變自己。
by-充滿驚奇的永慧

2009年1月18日

2009思伶家族聚會

時間:2009年01月18日
地點:wind風餐廳
與會人會:思伶家族成員